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王超安>>产业研究>>
来源:四川省农机局 作者:周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农业对外开放,不断加强农业国际合作,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农业“引进来”成效显著,我国有效引进和利用国外资金、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走出去”初具规模,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积极参加多双边农业贸易谈判,加强农业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我国在国际农业事务中的影响力显著增强。
全国农业国际合作工作会议上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讲话强调,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中心任务,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全面提升我国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四川省农机部门在总结近年来这些方面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四川省有关农机企业、农机技术推广机构、科研院所围绕全国农业国际合作工作会议和杜青林部长讲话精神,因地制宜地开拓农业国际合作的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相结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合力推进农业国际合作。
近年来四川省农机行业在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业取得的主要进展:
一、四川省农机研究设计院的“大型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成套设备”蜚声国内外
(一)、秸秆成为了农业生产的垃圾、农民的负担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昔日作为农户烧炊主要燃料的农作物秸秆已逐渐被弃之,成堆成堆的秸秆成为了农业生产的垃圾、农民的负担。抛向江河引来河流堵塞,就地焚烧,浓浓的黑烟腾空而上,使能见度降低,时有交通事故发生,导致关闭高速公路、飞机场的严重事件,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为此作了专门报道,引起社会震惊。四川省政府高度重视秸秆的处理工作,四川省科技厅公开招标,出资解决这一难题。也就在那时,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以雄厚的技术实力一举夺标、承担了此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并且不负重望,研制出“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的成套设备,荣获了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列为国家和省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等多项荣誉,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
(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的成套设备提供了新型能源
该科技成果通过试验示范,产生了变废为宝、提供新型能源的双赢效果,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放心工程,因此各级政府一致确定“工程”是处理秸秆的有效方法之一,省科技厅、省农机局等纷纷牵线搭桥,采取出台政策、资金扶持、示范点推荐、出访调查等多项措施,为农机院铺就了一条“走出去”的路子,同时农机院也组织精兵强将的队伍,以学术带头人、行业专家、高级工程师及工人组成的优秀团队一行大踏步地走向了国外和省内外。“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先后推广到了省内德阳市5座、峨眉山市3座、宜宾市1座、绵阳市2座、资阳市1座、广安市2座、遂宁市1座、南充市1座、成都2座,省外:云南5座;新疆2座、湖北1座、广东1座等;国外:埃及开罗2座共31座。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出去”收到了实效。在国内四川省峨眉山市新平乡净安村的农民连说四个没有想到:
一是没有想到废弃污染的废菌包不但可以产气,还可以卖钱,每公斤废菌包气化站回收价为0.1元;
二是没有想到能够像城里人那样用燃气烧饭、做菜、洗澡;
三是没有想到使用秸秆气便宜,只相当于用煤的花费;
四是没有想到“三个代表”带来了那么多领导和部门到农村帮助我们农民,让我们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生活更有了盼头,是“三个代表”为农民造了福。
截止2006年全省有8200多户使用了秸秆气,项目累计产气量5092万立方米,折合天然气910万立方米;累计处理秸秆等生物质30550吨,折合标准煤15275吨;大大减少了CO2、SO2及烟尘排放。与直接燃烧方式相比,累计减少CO2 排放47352.5吨,减少SO2排放4735.3万吨,减少烟尘排放947吨。
(三)、“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 成套设备在国外受到欢迎
2005年及政府环境部签暑的“建设两座秸秆气化站”工程合同,在“工程”竣工剪彩时,埃及总理奥贝德出席了仪式并亲手为秸秆燃气炉具点火。“工程”受到埃中两国政府官员的高度评价和赞扬,被中国驻埃及大使吴思科认为是迄今中埃两国**大的环境合作项目,此项目也开创了我国与埃及技术设备商业上的突破。如今“走出去”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实,随着世界上许多国家将可再生能源作为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秸秆气化技术装备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目前农机院正在与朝鲜、印度、孟加拉国、坦桑尼亚以及东盟成员国等积极接触,准备与之合作,使“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走向世界。
二、宜宾市农业机械研究所实施农机“走出去”战略成果显著
(一)、参加了中国科技部在印度新德里举办的“中国实用技术产品博览会”
2005年,宜宾市农机所受四川省科技厅的邀请,参加了中国科技部在印度新德里举办的“中国实用技术产品博览会”,在这次博览会上,该所的“小金刚”农机产品得到了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吴忠泽,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以及印度工业协会负责人的充分肯定,特别是印度农业部秘书长对“小金刚”农机产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且在会上就立即安排了人员处理合作事宜。在参展4天时间里,印度农业部、印度工业联合会以及广大农场主、进出口商的特别关注的“小金刚”农机产品,有几十家经销商现场就要求进行合作,代理经销“小金刚”农机系列产品,在博览会后,还有多家农场主及经销商来信、来电要求与进行进一步的合作。目前,受印度农业部秘书长的委托,印度工业联合会驻上海办事处正在与该所洽谈“小金刚”农机系列产品在印度开展技术合作的有关事宜,另外,印度农业部农机测试培训中心与我们的合作也在洽谈中。
(二)、宜宾市农业机械研究所研制生产的“小金刚”系列耕作机在今年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荣获优秀奖
2006年11月,宜宾市农机所又携“小金刚”作为中国星火计划20周年成果参加了在广西首府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博览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以及越南总理阮晋勇称赞“小金刚”正是广大丘陵山区农村需要的小型农机具,同时,来自越南、柬埔寨、泰国、老挝、缅甸以及广西、山东、云南、海南等十多个国家和省市的公司、企业对该所的“小金刚”系列农机具表示了合作的意向。现在已有多家经销商和厂商前来实地考察,进行相关合作事项的洽谈。
近年来通过“四川—东南亚面向21世纪合作论坛”、“中国实用技术产品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国内、外的交流平台,展示了该所的“小金刚”系列农机具产品机型小、价格优惠、实用、科技含量高、因地制宜,特别是“小金刚”系列水旱耕作机实现了小块田地间劳动的过程中的灵活操作的特点,以及通过设计独特的核心部件实现的各类机具更加经久耐用,更强适应能力,可以适应不同土壤土质的耕作等优点;也了解到东南亚很多国家以及我国的很多丘陵山区对“小金刚”这类小型农机具的极度需求。同时,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也结交了不少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的经销商,2006年通过边贸往越南销售了20 余台机具。
三、“中加农业发展项目”支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四川试验示范
为了促进中国西部地区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对中国开展的创新的土地管理技术和推广服务提供支持,加拿大国际发展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达成协议,决定在中国西部选定内蒙古、甘肃、新疆、四川、湖南湘西自治州和湖北恩施自制州开展实施“可持续农业发展项目”。今年九月四川省农口部门派出了3名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其中我局一名,赴加拿大参加了由加方全额出资、农业部农机化司组团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班,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培训学习,现已学成归国。继此次培训后,我局充分利用“中加合作项目”的工作平台,积极组织开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10月底,在四川省的绵竹、旌阳、广汉等市、区开展了“稻茬田小麦免耕播种”技术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1月,加方专家郝熙英博士、张治博士等一行三位专家在省农机局刁学锋副局长、科教处程少兰处长的陪同下,先后在广汉考察了小麦、油菜机械化直播技术,并和省农科院汤永禄博士就四川的保护性耕作进行了学术交流。在彭州市加方专家重点为当地农业、农机技术人员培训了土壤学方面的新知识。在绵竹重点考察了小麦机械化直播技术和大型秸秆汽化站运行及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并在绵竹召开了有当地政府、农业、农机官员及技术负责人参加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座谈会,会上由参加了在加拿大举办的技术培训的科教处程少兰处长做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南方水田地区应用的初步探索”报告,加方专家对四川省农机部门开展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的成就表示赞赏。在此工作基础上,我局积极争取加方项目支持,现已初步商定,明年在“中加合作项目”实施中,将由我局组织开展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培训与示范纳入工作计划,力争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商定,明年在绵竹市拟建设约1000亩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区,绵竹市政府负责示范区的规划、选址,“中加农业发展项目办”提供技术培训经费,农机部门提供配套作业机具选型和技术培训支持,进一步推进四川省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为四川省建设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探索、积累经验。
四、当前四川省农机行业的生产企业和科研开发和机构面临的一些制约因素和困难主要有:
(一)、随着国家对进出口经营权的进一步放开,越来越多的国有、股份、民营、私营企业加入了对外贸易的队伍之中,成为了我国对外贸易上的一支新生力量,这无疑使我农机行业的生产企业面临的国内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单从我们整体的发展形式来看,由于长期以来我农机行业的生产企业在渠道、产品、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将严重制约农机外贸的健康发展。
(二)、在渠道上,至今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固定载体,因而也没有形成稳定的业务渠道,过多地依赖于随机性较大的“项目”,使得外贸工作波动性相当明显。能够**大限度地激发经营者积极性的灵活的经营机制还未形成。
(三)、在产品上,品种单一,没有拳头产品;产品质量缺乏国际竞争力对国际市场的开拓重视不够,没有处理好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关系。对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及产品质量缺陷造成的后果认识不足。对国际市场的开拓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往往使我们欲速不达、适得其反。近年来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发展趋势正在形成,我农机行业的生产企业过去曾经拥有的一些优势正在减弱。
(四)、国外大型农机制造商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由于外企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的注入,对我们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今,国际市场的竞争不仅是产品质量的竞争,而且对外贸人才的竞争也走向白热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以优厚的条件吸引外贸人才的加盟,这也给我们的销售队伍带来更大的压力。这些无疑是我们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绊脚石。
五、今后四川省农机行业实施“走出去“战略要解决的问题:
不仅要通过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提升产品的竞争实力,改变农机企业内部出口产品的质量、品种、服务的现状,也要依靠政府部门的引导,企业应将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政策上的扶持作为支撑,外贸工作才能做强做大。拟具体推进的工作有:
(一)、转变农机化发展思路。改变传统的以各种农业机械数量多少和农机总动力大小来衡量农机化发展水平的观念,形成以拥有多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和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的农机化发展新观念;必须坚持思想创新,以办工业的思路发展农机化;必须树立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战略观念,合理规划农机化发展布局,调整优化装备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二)、加强人才培养、引进。重点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员满足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担当农机推广的业务骨干。通过与农业高校联合办学的方式,加强农机在职人员的培训,鼓励参加各类技术学习,并给予政策上支持。
(三)、建立农机信息化平台,扩大农机信息交流。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工作,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农机信息化水平能否提高,将直接关系到农机未来的综合竞争能力。目前四川省已建立起涵盖农机管理部门、科研推广、农机生产企业、销售企业的四川农机化信息网。
(四)、加强宣传,扩大社会对农机的支持和政府对农机的投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但从总体上看,仍维持在很低水平,与发达国家的支持力度相比差距很大。因此,应从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建立正常的农机化投入机制,从政策、科技、投入上加以扶持,全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国外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农业机械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建立扶持政策,将为我国农机化发展提供借鉴。
(五)、加大对国内外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我们应该抓住加入WTO的有利时机,根据四川省农业产业布局对农业机械的实际需求,有选择、有重点、有步骤地引进先进适用的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当前四川省的农业还未实现机械化,特别是水稻的全过程除了农收季节有江浙一带的收割机到内地进行部分机收外,其他的基本上还是人工进行种收。鉴于此我们现在应重点引进:一是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机具,重点引进一批国外先进机具,如日本洋马、久保田、韩国LG的联合收割机,日本产高速插秧机等,加强收获机械的更新换代,突破机械栽植等制约四川省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瓶颈问题;二是围绕农业生产标准示范区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快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发展设施大棚、微型多功能田园管理机、高效低毒喷药机械、振动授粉器、生物制肥设备、温控设备和节水灌溉设备等环保型先进机械设备。
(六)、政府牵头,引导企业加强与国际知名农机企业合作。近几年来,由于国外大的农机集团都看好我国巨大的农机市场,所以加入WTO后,国外农机企业将携带资金、技术到国内寻求市场空间和合作伙伴。
四川省农机行业认识到更好的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一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二是抓好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三是强化对“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指导和服务;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要科学制定“走出去”和“引进来”规划,从强化职能和加强部省协作入手,建立起上下结合、分工合作、运转高效的联动机制,努力培养外经外贸复合型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外语精通、具有实干精神的外事外经干部队伍。可借鉴江苏的经验,抓住机遇,积极宣传四川创业的优惠政策和区位优势,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研制开发适应性强、农民急需的农机新产品,全面提升四川省农机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占领全国市场,乃至走向国际市场。
发表于 @ 2008年07月09日 18:52: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