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农机大侠>>三农问题>>

浅议土地流转的几个问题收藏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这将极大地促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必然对农村生产结构调整、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起重大推动作用。但土地流转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农民的切身利益,从土地流转的运行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能会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更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细则出台。

  一、土地流转顺潮流、符民心、顺民意

  从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农民对土地流转普遍持认可或顺其自然的态度。

    1、农村家庭耕地承包单户经营已逐步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当前土地高度碎片化,单块耕地面积从不足一亩到六、七亩不等,耕地宽度等等不一,而农业机械逐步向大型化、科技集成化发展,比如机械化植保机喷幅在五、六米左右,小麦免耕播种机宽幅在两米以上,玉米免耕深松多层施肥播种机宽幅也在两米以上,这说明大大小小的地块耕作已不适应机械化、现代化、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土地等生产要素要相对集中。

    2、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逐年减少造成部分耕地粗放经营或撂荒。一个劳动力的打工年收入在3万-5万元左右,而10亩地(一个农户一般不超过10亩地)的种植收益也只在1万元左右,导致农村劳动力已大量转移,或下外地或在当地打工,留守田间劳力人员基本上是老年人或妇女,即常说的“三八、六零”现象,有些承包户已没有了干农活的劳力,根本没有足够的农村劳动力进行精耕细作。

  3、农民生活的提高使农民尊严生活、体面劳动的愿望更加强烈。从中央到地方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连续今年出台了支农惠农政策,农村更加稳定、农业更加进步、农民更加富裕,农民对幸福生活的标准更加提高,已不是过去吃饱穿暖的标准,而是现在的生活舒服、生产轻松、地位提高、社会认可,农业生产再也不会回到麻辣牛拽、肩扛人抬、手拔镰割那种状态。

  二、土地流转给农民带来的震动

  现代化农业种植、管理、收获技术的广泛使用,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土地经营权向大户手中集中,但对于放弃土地、割断与土地的联系,大多数农民尚处在犹豫徘徊状态。

  1、农民难以割舍对土地的情节。毛泽东主席曾经讲过“谁赢得农民就能赢得中国,解决了土地问题就能赢得农民”,几千年来,农民一直视土地为他们的命根子,他们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对土地有着很深的心理情结。不管是解放初期的土改,还是后来成立人民公社、家庭承包经营,农民都没有离开土地,而现在的土地流转是将农民“手中”的土地流出转给他人经营,农民的感情可想而知。

  2、农民将耕地当成自己“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

    虽然大部分农民将打工收入当做主要收入来源,将土地收益当做“副业”收入,但打工收入毕竟受市场动荡的影响,所以土地使无法得到社保福利的农民有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工业经济发展良好,市场需求人力势头旺盛,打工容易就出门打工;市场行情发生变化,市场需求人力资源有限,农民又可以回到家乡种地,大不了收入减少,但毕竟基本生活可以维持。

  三、土地流转应注意的问题

  1、宜循序渐进,忌一蹴而就

  土地流转的对象一类是专业大户或家庭农场等,他们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面积不算太大,基本不雇工或很少雇工或临时雇工,成本增加不多,管理比较到位。另一类是合作社,当前农村注册的生产合作社虽然很多,但是真正把土地流转到手中能够正常运作,保持良性循环还很少。

  从当前比较成熟的合作社的运作方式和模式来看,到适度规模经营可能还需要一个过渡,那就是土地托管。合作社从某个生产经营环节入手,逐渐承担农户的良种农资供应、耕、播、浇、收、植保和农产的收储经营等项,农户自己无力承担、不愿承担合作社有专长的服务,收取服务费,农户自己的承担自己有能力担当也不想让渡的部分较细致的生产环节。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作社承担的环节越来越多,农户承担的部分越来越多,合作社越来越紧密,层次越来越高,直至**后土地全部加入进来。这样可以发挥合作社和农户,或者农村能人和一般农户两个积极性,同时也给合作社一个成长的时间,推动合作社的逐渐成熟。同时也可推动耕地地块高度碎片化向适度规模经营的平稳过渡。

  2、宜宏观调控,忌微观运作

  利益驱动,土地流转承租户肯定考虑种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而不重视粮食作物,肯定能少用雇工就少用、能不用就不用。流转成本决定种植结构、交租和增加的雇工成本、管理成本,必然推动种植结构向高端发展。当前地租每亩一般在300元-1000元之间。按种粮计算流转经营后要增加雇工投入200元/亩左右,这样算下来地租在500元/亩以下时正常年景尚有300-500元的收入,地租500元/亩以上时承租户就较少有收入或几乎没有收入。

  土地大面积流转可能带来三个问题需要宏观调控。一是经济类作物市场需求是多少,大家都来种植经济附加值高的经济作物市场能否容纳得下。二是粮食供应是稳定国家的基石,但粮食生产的利润不高,为防止突破国家的粮食保底红线,一定要加强粮食种植补贴,提高种粮积极性。三是万一市场动荡遇到经济萧条,农民工如何妥善安置不至于导致大的社会动荡,这就要求提前做出预案。

  综上所述,土地流转运作一定会逐渐的成熟,其助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会逐渐显现出来,就像伟大的中国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所说的那样,“苟能按耕地农有的方针,建立一种新土地政策,使耕地尽归农民,使小农场渐相连结而为了广大农场,使经营方法渐由粗放的以向集约的,则耕地自敷而效率益增,历史上久久待决的农民问题,当能谋一解决。”(武城县农机局)

发表于 @ 2013年04月16日 13:50:00 |点击数(

旧一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 | 新一篇:农业品牌建设的三个主角及三大关系

博客信息
农机大侠的博客
创建时间2013年04月07日
今天点击:55
本周点击:40
本月点击:210
点击总数:40309
[发私信][加为好友]
博客公告
文章分类
三农问题三农问题(20篇)
农机技术农机技术(6篇)
农机使用、维修与保养农机使用、维修与保养(12篇)
农机补贴农机补贴(3篇)
专题的文章专题的文章(3篇)
©2016 nongjitong beplay体育官网app 提供技术支持
关于我们 隐私保护政策 使用条款和版权声明
页面生成时间:2020/12/23 22:19:5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