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朱礼好>>商业评论>>
购机补贴推进农机化进程 防微杜渐力避“权力寻租”
中国工业报 胡启林
2006年麦收季节,河北农民刘晓波站在田埂上看联合收割机割自家的麦子,一根烟的功夫,麦田就被剃了“阴阳头”,不足30分钟,2亩麦子收割完毕,脱粒工作同时完成,而等待将麦子运回家的三轮农用车已经停在了收割机旁。眼前的一幕让刘晓波生出许多感慨:早几年没有用上收割机的时候,光是把这2亩麦子放倒就够一家人披星戴月忙上两天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种植小麦的农民都能享受到机收的快乐,即便如此,小麦的机收率在所有农作物当中仍旧是**高的。
长久以来,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对农民工作场景**生动地描述,这是很多人不愿意当农民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事同样的工作,发达国家的农民要幸福得多,旋耕机、插秧机、除草机、喷药机、联合收割机,几乎所有的田间工作都可以由“铁牛”代劳。
我国农业何时能实现机械化?一项重要惠农政策的实施将推动这一美好愿景成为现实,农民“弯腰曲背几千年”的历史或将改写,这就是购机补贴。
补贴引来购机热
水稻是湖北的主要粮食作物,每年3300万亩种植面积全靠农民挥汗如雨地在田间栽培。从繁重的劳作中解脱出来一直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2004年国家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荆楚大地迅速掀起了农机购买热潮,水稻插秧机更是成了抢手货,当年水稻机插3.2万亩,实现了零的突破。2005年扩大到25万亩,去年飞速发展到146万亩,三年跨出三大步。
湖北省农业厅农机化办主任吴庆锋说: “我们的购机补贴连省和中央一起只有3500万元,但是全省农民拿出来买农机的资金达到15亿元,广大农民购买农机、盼望农机、应用农机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水稻机械化的普及给广大农民带来福音,从耕整到插秧一次完成,秋收季节从收割到包装一次到位,农民只需站在田头,就能尝到丰收的喜悦。吴庆锋告诉记者:“通过农机化作业,为农民节省生产成本9.3亿元,为农民带来的增收效益是6.4亿元,仅机插秧一项,就可以节省180多万个劳动力,每亩为农民节本增效30多元。”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原司长王智才表示,近年来我国实施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不仅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使我国的农机化水平迅速提高,更极大地促进了农机市场的繁
荣与农业装备行业的发展。实践证明,通过以补贴促调整,不仅让农民受益,使农机产业提升,还为农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国家对“三农”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从“九五”后期开始,农业部商国家财政部同意,每年安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先后在黑龙江、山东、内蒙古等13个省(区、市)实施
了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更新补助和结构调整补助项目,对农民、农机服务组织更新和购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给予一定补助。而2004年的中央1号文件更将这一专项资金明确为农机购置补贴,并将其作为“三补贴”政策的重要内容,还连续三年扩大了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规模和实施范围。从中央投入的财政补贴资金看,其规模已由“九五”后期的每年2000万元,增加到了2004年的7000万元、2005年的3亿元,以及2006年的6亿元,翻了近五番。实施范围也由13个省(区、市)的60多个县,扩大到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126个县(场)。补贴机具的种类主要包括大中型拖拉机、耕作机械、种植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粮食干燥机械等6大类19个品种。
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农业部和财政部进一步完善了补贴机制和操作办法:在明确补贴机具的种类、确定补贴对象的同时,为让国家的政策性补贴惠及更多的老百姓,又规定补贴的
标准是中央财政补贴率不超过机具价格的30%,且单机补贴额不超过3万元,各级政府可以在中央财政补贴率的基础上实施累加,累加补贴的比率和补贴金额由各地自行确定。
农机工业迎来春天通过农业部和财政部的共同努力和农机系统的密切配合,农机补贴政
策取得了良好成效,不仅调动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而且拉动了农机工业的发展,优化了农机产品产业结构,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了农业与工业的双增双赢。
一是进一步调动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据统计,2004~2006年,中央共投入补贴资金9.7亿元,带动地方各级财政投入22.7亿元,拉动农民投入购机资金105亿元,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近50万台套,其中大型拖拉机,水稻、玉米联合收割机及水稻插秧机等农业生产急需的农机具大幅度增加,有力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二是改善了农机装备结构,着力解决了目前存在的“三多三少”问题。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下,农民购买重点转向了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具多,插秧机、收割机等先进适用的高质量、高性能的大中型和关键、急需的农机具。据统计,2006年,大中型拖拉机产量达20.7万台;同比增长30%;收获机械产量达35.58万台,增幅60.48%。水稻插秧机产量翻了一番,旋耕机、整地机、保护性耕作机具等都有较大幅度增长,进一步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推动了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及机具的普及应用,提高了重要生产环节机械化的水平。
三是推进了农机工业的技术进步,使农机工业低水平恶性竞争的局面有所改善。农机购置补贴带动了农机工业发展,使农机市场需求旺盛。据农机工业协会对1578个规模以上企业统计,2006年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和销售额均超过了1300亿元;完成利润总额56亿元以上,同比增长35%。同时,在补贴政策引导下,农机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拖拉机产量排名前10位企业的大中型拖拉机产量排名前10位企业的大中型拖拉机产量占总产量的89%;联合收割机产量排名前8位的企业的产量占总产量的70%以上。
据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2004年至2006年,我国农机工业的平均增速超过了30%。
补贴力度再加大
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表示,2007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农业机械装备总量稳步增长,达到7.4亿千瓦,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超过40%;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有较大提高,优势特色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有新突破;农机安全生产形势保持平稳,农机经营效益稳步提高。
张宝文表示,2007年国家将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投入,农机购置补贴将实现“五扩大”:一是扩大实施范围。在全国2/3以上的农业县实施补贴,并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联系村和血防县倾斜。二是扩大补贴机具的种类。补贴机具种类由上年的六大类19种,增加到七大类24种。国家将对丘陵山区和血防区农民购买手扶拖拉机、水田耕整机等中小型农机具给予补贴,在干旱缺水地区,有选择地开始进行节水灌溉机具及设备补贴。三是扩大补贴试点范围。国家将积极稳妥地扩大玉米收获机械、马铃薯种植与收获机械补贴试点,花生收获机械补贴试点也将启动。四是扩大县均投入规模,并向粮食大县和农牧业大县倾斜。五是适当扩大单机补贴额度,并适当提高血防区农机补贴的比例。
严格地说,农机补贴并非始于2004年。业内人士表示,为了推进农业机械化,有关部门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对购买农机的农民补贴柴油等农资,这种补贴方式后来被称为“暗补”,而对应的“明补”指的就是2004年以来实施的货币补贴。明也好,暗也好,手段的差别倒在其次,关键是补贴的规模不可同日而语。刚刚闭幕的全国人大十届五次会议已经确定,今年国家财政将拿出12亿元资金用于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比去年翻了一番,扶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权力寻租”应力避’
购机补贴政策已实行3年,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这项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大中型农业机械的热情,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机工业的运行轨迹,推动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历史进程。
然而随着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分享这块“蛋糕”的农民、农机企业以及农机公司与负责切割这块“蛋糕”的农机管理部门也开始出现一些分歧。客观地说,受益各方**关心的是如何公平地切割“蛋糕”以及将切割下的“蛋糕”**大限度地落实到受益各方,因此作为管理者所要考虑的远不只是一个公平的问题。很显然,这种目标的差异必然产生不同的看法,尤其是在落实的过程中,也难免完全没有“权力寻租”的问题产生,这也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也是作为政策执行者的农机管理部门应该极力避免的。
按照农业部有关方面的解释,购机补贴政策直接面对千万农民,由于申请补贴的农民太多,而资金却有限,所以只能实行“重点制”而非“普惠制”。具体而言,在符合条件的农民当中,一是按登记时间先后排序,二是优先照颐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后者的目的在于扶植有规模的农机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
受购机补贴资金Kg_所限,购机补贴规模及种类尚无法满足农民的要求。2006年,在采访跨区机收的过程当中,不断有农民向记者询问购机补贴的问题,令人惊讶的是,途中遇到的几十个机手,竟然无人与补贴有缘。交谈中,一位刚刚购买了4台小麦联合收割机而没有拿到一分钱购机补贴的河北农民有些世故的对记者说: “没有关系,怎么可能拿到补
贴!”。因为不是普惠制,没有获得补贴很正常,而自古就是“不患寡而患不均”,农民产生猜疑心理也很正常。而且据记者了解,由于小麦联合收割机已在一些省市出现了结构性过剩,
因此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小麦主产省农民购置小麦联合收割机早就没有补贴。而且从2007年起,中央财政已不再对农民购置小麦联合收割机进行补贴。那么,上面那位河北农民的说
法是否只是戏说,作为补贴资金的管理者,农机管理部门是否真的被冤枉了呢?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实施购机补贴政策时个别地区确实有不够规范之处,且购机者及经营者倒卖补贴机具、虚购套取补贴的现象在个别地区也曾出现。
对农民而言,由于购机补贴资金有限,购机补贴政策目前还做不到阳光普照,其实对农机企业而言也是一样。首要的问题是进入补贴目录,而对于已经进入目录的产品而言,不可能平均分配,到底补给谁,**后的把关者是各地的农机管理部门。国内农机行业某龙头企业的一位高管谈到这一问题时隐晦地告诉记者: “我们的公关费用越来越高了。”
据记者了解,这里所谓的公关费用并非只是请客送礼的开支,还包括参加一些地方举办的各式各样的展览会、产品推介会、现场演示会的花销。尽管所有这些会的主办者都不是农机管理部门,但有些却与当地管理部门有着某种联系,因此作为企业参不参加这些会真是左右为难。涨价偷吃蛋糕?
湖南一名农机手告诉记者,前年他花3.7万元买了一台收割机,国家补贴了5000元,另外他还交了1000元培训费给农机局,但因操作技术不够熟练等原因,加上机器钢材材质不好,经常出现故障,因而贴钱将机器出卖了。但前不久,他又萌发了买机器的愿望,原先购买的是浙江三联收割机,现在打算仍然购买这种机器,但一询问,得知该机器现在需要4.21万元,还要交1000元培训费,乡农机站也要收200元报名费。国家原来每台机器补贴5000元,现在补贴7000元,多了2000元,按理说农民得到的实惠应更多,而机器价格却比原先贵了5300元,而且加上石油产品价格上涨,使农机手运作机器的成本提高了,进而影响到农户请收割机收割的积极性。他说: “我们不明白,购收割机国家越补贴价格为何越高呢?”
据了解,涨价的不仅限于浙江三联,其他品牌的收割机也有涨价现象。就涨价一事,记者电话联系了某企业老总,他解释说: “一些品种和机型在涨价这是事实,但是另一方面,基础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价格也都在上涨,我们涨价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其实对于生产企业而言,花掉的都是成本,如果进入目录的产品比正常销售的产品成本高了一块,自然就
会想办法从价格中找回来,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这里面的细节,真正知道的人往往都是讳莫如深的,正如地方农机管理部门不会直接来举办各式各样的展览展销会一样。
马太效应
实施购机补贴政策以来,农机生产的集中度越来越高,以联合收割机为例,2006年该行业销售排名前8位的企业市场占有率合计达到88%。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张天佐认为,扶持一批基础好、服务网络健全的企业是购机补贴政策的题中应有之义。
长期以来,农机行业由于技术进步缓慢,进入门槛低,价格战打了很多年,企业普遍缺乏技术创新、升级换代的条件,这造成了农机质量和售后服务保障程度低的恶果。因此,通过新一轮的洗牌,迅速提高农机产品的技术含量,搞好产品结构调整,正是管理者愿意看到的。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高元恩表示,在购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拉动下,近几年农机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机工业“三多三少”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善。 “三多三少”是指主机多、配套农具少;小型农机多、大中型农机少;一般技术水平单一作业的农机多、高性能农机少。各农机企业也纷纷表示,要把力量放在产品开发上,争取使自己的产品进入补贴目录。
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强者恒强预示着行业正在发生质的转变,一批排头兵企业的崛起令人鼓舞。但是,更强的是外资企业,由于购机补贴政策并不排斥外资企业,用管理部门的话
说: “我们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业机械化,农民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再说,我国已经加入了WTO,必须按照国际规则办事,一视同仁,在竞争中去发展。”因此,一批先期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知名农机企业受益匪浅,并陆继有新的国外企业在国内投资办厂。
对此,国内企业颇多微词,某企业营销人员告诉记者,在江苏,购机补贴政策**大的受惠者是来自日本的农机企业——洋马和久保田,而原先占优的某国内农机企业不得不退出部
分江苏市场。
内外是否应该有别,管理部门的说法是: “首先要保证补贴的是质量好的服务有保障的产品。对一些在国内竞争不完全的产品,我们保留在价格上谈判的权利。但同时,确实有一些产品我们国内企业水平跟不上。我们也希望国内企业能够借这个机会迅速壮大自己,迎头赶上。”
市场是否透支了
有市场人士认为,经过连续3年购机补贴政策的拉动,在一些地区已有虚增需求、透支市场的迹象出现,管理部门认为: “不存在这个问题。”有关人士指出,从宏观的角度看,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低,2006年我国农机化率仅为35.9%,农业装备制造业长期徘徊不前,而购机补贴政策推进了我国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在这个过程长期潜伏的需求被释放出来,因而出现了农机行业高增长的态势。
从购买者的角度看,农民在购买农机的问题上其实是比较理性的,虽然补贴政策对农民的购买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刺激,但是,作为一笔大的投入,农民购机会非常慎重。
农机行业有关人士认为,高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未来的主流产品在拉动增长中起到了龙头作用,例如大中拖,近几年快速增长,每年的增幅在30%以上。二是由于燃料价格上涨等外部因素,农机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三是出口形势看好。四是一些产品原来保有量低,例如插秧机、水稻联合收割机,由于基数低,增长自然就惊人了。
落实购机补贴政策应该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
2007-03-27 15:39:48 中国工业报
机购置补贴对于所有涉“农”的人都是一个大好政策,这是一项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性举措。这项惠农政策实施三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可以说农机管理部门在执行这项政策的过程中尽到了应尽的职责,总体看来也做到了公平与公正。
事实上,没有一项制度可以执行得完美无缺,有这样那样的议论和不同的看法是十分正常的,不必讳莫如深。作为政策的执行者在做这件大好事时不仅需要有宽广的胸怀,敢于正视不足,也要有防微杜渐,纠正偏差的决心和勇气,努力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求一个合理的度。
作为购置补贴政策的执行者的各级农机管理部门,首先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农机购置补贴是财政投入,是国家给予农民的恩惠,这里面不存在政策执行者与受益人的施予和被施予关系,因此各级农机管理部门更应该把自己看成一个纯粹的服务者,而不应该是一个决策者。摆正了这样一个位置,就能够更加坦然一些,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做到更加客观与公正。
面对利益和权利,事实上真正能做到不动心,是十分困难的,所以这就需要有相应的机制和制度进行约束,当然也需要有监督。因而对于农机购置补贴这块越来越大的“蛋糕”,相应的约束和监督必须更加明晰,在尽量避免“权力寻租”的同时,还要及时遏制那些已经显现的“权力寻租”苗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
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公正、公平地执行政策的成本问题,越是要做到公平,成本就会越高。比如,要制定一套非常公平的办法,就需要下很大的功夫,而实际上,看上去再完美的办法,也需要人去具体执行,越是精准细致的办法,执行起来难度就越大,因而成本就越高,这是农机管理部门不能承担的,这样一来就有可能产生“权力寻租”的问题。因此,要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求一个合理的度,**好的办法就是要**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的操作程序,也就是说管理部门只需要制定好透明的规则,具体的运作,要尽可能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市场运作往往比人为的运作要有效率得多,也要公正得多。
具体地说,农机购置补贴既然是要补给购机的农民,那么是不是可以考虑将相应的款项直接返到农民手中呢?至于企业的产品以什么样的价格买给农民,就让市场说了算,如此一来也就不必由农机管理部门来与企业讨价还价了。农机管理部门所要做的事就是,确定补贴的大框架和补贴的尺度,至于农民要买哪个品牌的产品则要让农民自己决定,而不是别无选择。再就是,各地农机管理部门**好不要与各种展览会、现场演示会等等赢利性项目相关联,也不必委托某个公司来销售所要补贴的农机,如果从这些“琐事”中完全解脱出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人们担心的“权力寻租”产生的可能性就会大为减少。
发表于 @ 2007年04月03日 12:51:00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