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现在的位置:beplay体育官网app 首页>>农机博客>>胡伟论道>>默认>>
第三章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二、振兴装备制造业
以发展自主品牌、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形成新的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加工母机及关键基础零部件,由零部件专业化向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功能部件发展,由单机向成套、成线、系统化发展。发展数控液压机、电梯和起重设备、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水力和风力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垃圾和污水处理设备等六大成套设备以及电气传动产品、柴油发动机、轮胎设备、压缩机、高速精密机床、工业泵、液压件、减速机、压力机、包装机等产品。积极开发自动药用包装机、砼(轻)聚苯夹心保温砌块成型机、自动贴片机、自动丝网印刷机、回流焊机等重点产品。用信息技术提升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的集成化、自动化水平,提高企业技术开发效率和工艺水平。发展船舶制造业和空港设备制造业,推进国家民航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
第六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高标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重大产业项目布局,统筹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力市场。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以产业化提升农业,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工业化富裕农民。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
以现代沿海都市型农业为方向,推进农业布局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定粮棉油生产,提高养殖业比重。近郊区重点发展以设施化为主的特种种植业和生态型农业,大宗种植业及对环境影响大的养殖业向远郊区县转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3311”优质粮增产工程,建成5个百万亩以上的优质粮、优质饲料、优质经济作物、无公害蔬菜和瓜果种植业基地,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的畜牧、水产品优势产业带。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升功能,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源头农业、科技农业、加工农业、海洋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建立健全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农业服务体系。2010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500个,农户与龙头企业基本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农产品依标生产率达到90%,无公害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60%。
二、推进农村工业化
按照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和建设现代工业基地的要求,合理调整郊区工业布局,培育一批产业相互衔接、科技型、效益好的企业和企业集团。进一步整合区县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若干主导产业明显、特色突出、产业互补的现代加工业基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延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扶持汽车配件、地毯、服装等具有优势的行业和产品发展。
三、推进农村城市化
搞好全市城镇化发展总体布局规划,以示范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为突破口,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途径。发展新城、中心镇、一般镇,带动村庄布局调整。城市周边地区逐步撤乡并镇建社区,远郊地区迁村并点,建设中心村。坚持“家庭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农民意愿,以宅基地换房”原则,引导农村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小城镇和中心村建设要统一组织,高水平规划,形成特色。2010年农村城市化率达到60%。
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使更多农民在实现职业转移的同时增加收入。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发展集约型、深加工农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附加值和产出效益,提高农民农业收入。加快乡镇企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鼓励农民投资,增加农民投资收益。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继续实行对农民的各项直接补贴政策,完善补贴方式,减轻农民负担。
五、统筹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高质量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2006年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对所有农村学生免收杂费。提高农村办学水平,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学装备升级,培训农村骨干教师。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建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长效培训机制。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三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完成114所乡镇卫生院房屋标准化建设和154所乡镇卫生院设备配置及人员培训工作。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对农村部分家庭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完成133个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改扩建工程。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引导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以低保为重点,五保供养、养老助残、灾害救助、社会互助相结合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农村居民**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实际、具有农村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实现中心城区与各区县通高速公路,区县之间通高等级公路,区县与中心镇、中心镇与中心村之间通公路。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5000公里,公路等级全部达到四级以上标准。发展中心城区到远郊区县的公共交通。加快改造村庄主干道路。加快农村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在各区县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村镇生活垃圾实行集中处理,逐步扩大集中供热范围。加快推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整治农村环境,控制面源污染,解决好农村脏、乱问题,建设一批生态小城镇和文明生态村,全面提升农村环境质量。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10年农村居民饮用水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标准,实现自来水管网入农户。
六、深化农村改革
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推进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大对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发表于 @ 2006年04月03日 09:13:00 |点击数()